《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II) 特殊教育、健康福祉與臺灣原住民

2022-02-05

 

2021.10.02臺灣醫療人類學年會學術研討會

疫情後深度心理知識斷層的想像和建構

 

Session 6-B 特殊教育、健康福祉與臺灣原住民/主持:黃約伯

 劉秋玲、黃約伯/身心障礙研究與台灣原住民

 鄭家祥、朱基銘/臺灣健康政策與原住民資料使用:一個原住民公衛人員的反思

 陳瑞君/後疫情深度心理知識斷層的想像和建構

 

陳瑞君的論文摘要:

疫情後深度心理知識斷層的想像和建構

本文將以精神分析取向工作者的角度,並描繪新冠疫情突然降臨後,對於精神分析取向族群的工作模式所帶來和思辯,本文把焦點放在剛發生疫情的前期。由於病毒無法五官觸及,而且無法馬上有什麼指標例如像SARS時明確的體溫做為指標,面對這種不可確定的狀態時,所衍生出來的一些爭議,尤其是針對潛在深度心理學的假設。是否有什麼論述可以幫我們想想眼前,個案和治療師之間有什麼正在發生著?以及在精神分析取向社群裡的某些爭論,例如口罩是否要戴?是否需要改為遠距?這些爭議對我們都是全新的事件,在文獻裡更是荒蕪的。

 

由於精神分析取向的知識來源,自從佛洛伊德以降,都是以親身來到診療室,面對面或躺椅式的方式,所累積出來的經驗和描繪。但是新冠疫情突然出現後,馬上面臨知識斷層的不安,如何將原本的理論知識做為參考點呢?是否目前所做的,是另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了?使用舊有的理論知識是否過於牽強了?但是如果完全停止了工作,那麼生活家計受影響,怎麼辦?這種情境涉及佛洛伊德常說的原始、原始人和原始性,但他只是匆匆帶過,我將進一步以英國精神分析家Bion描繪的,生命破碎的斷片(fragments)以及所隱含的「嬰孩式的精神病」(infantile psychosis)以及分裂機制(splitting)的防衛,建構它們並進一步想像,這種經驗如何可以豐富我們原有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