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精神醫學會}第6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一)

2022-11-09

蔡榮裕醫師和朋友們所合作的工作坊

《臺灣精神醫學會》第61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國際學術研究大樓

時間:09:30-11:00

超越心理治療:合併運用、督導與教學

(主持人:陳俊霖醫師 / 張達人院長))

1.難治療的PTSD個案:結合腦刺激與心理治療(唐子俊博士)

2.團體督導個別治療案例之探討(張達人院長)

3.對原始苦痛的想像及處理時的相關技藝,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在當代的演進是什麼?(蔡榮裕醫師)

4.家庭自我與家庭無意識在臨床的運用(王浩威醫師)

由於在去會場的捷運上,剛好遇見主持的陳俊霖醫師,他表示原本是要有「Beyond心理治療」之意,是指談談「心理治療之外」的事。我就在徵得他的同意報告了,正在籌組成立的《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的一些未來想法,雖然如何做還要和籌組的朋友們再詳細討論,不過有個什麼可以來創造和發明,的確就是很讚的事了。

而王浩威也談了,他和榮格學會的朋友們,在實踐大學所開的榮格心理學的碩士班。祝順利!

 

[蔡榮裕醫師的摘要]

如同各位朋友們所觀察到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做法,的確是不再如1960年代前那般受歡迎。它在精神醫學的影響力,也的確跟不上生物基因和精神藥理學的相關論述,不過在這裡不是要來懷念當年的情境,而是想要跟各位介紹一下,我經驗裡的精神分析的走向。大家都熟知的佛洛伊德的性學和伊底帕斯情結等論點,在臨床上至今仍被主張有它的有效性,這是指針對精神官能症裡的某些個案。雖然大家也早都知道,並不是如我們自己宣稱的那麼有用,而這是涉及了症狀上從著重焦慮移到憂鬱,以及臨床上常見的都是混合著人格障礙或失落匱乏所帶來的問題。也就是後來的廣義的客體關係理論者,如溫尼科特等人的論點,這些論點是聚焦在伊底帕斯情結之前,生命更早期的經驗,不再只是以父母這種完整客體的概念來觀察了,而是部分客體或部分特質的心理碎片式的內容。其實,這些演變對於治療的技術所帶來的變化,是遠超我們目前了解的佛洛伊德的說法了。本文將以一個案例片斷來說明,讓各位能了解精神分析取向治療的進展與變化,也讓各位了解從古典理論,到近代的客體關係理論裡,所隱含的當代性和未來性可能是什麼?

當聚焦在失落、憂鬱,以及邊緣型或自戀型的人格課題時,涉及的是技術是否仍只著重在詮釋,或只針對移情做詮釋嗎?這是佛洛伊德未深入探索的領域,如果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其它的前驅準備,才可能讓個案真的了解和體會,那些生命早年原始的苦痛。那麼要先做些什麼,來讓後來的詮釋可以發揮功能呢?而這可能有些漫長,在這過程我們需要如何自處呢?另也涉及自我療癒的概念在診療室外如何發揮功能,我們的了解有多少呢?我們能夠從其中學到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