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2021.09.18-2022.05.04) 節目表單與每集內容簡介

第一季[節目表單與每集內容簡介]

 

2021.09.18試播

(1)貢布雷minutes:網路經驗是什麼心理經驗呢?兩者交會的火花與猶疑(之一)

  網路時代發展以來經歷許多不同階段,從靜態的網頁、便捷的搜尋引擎、各種社群平台,像是模仿現實世界的架構所建構起來的替代物。人與人面對面的情境搬移至虛擬空間,在網路上討論留言、被匯聚被比對,而痕跡卻不太會消失,與現實世界很相像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座落於現實世界發言並與人互動交流之下,將能怎麼去深入想像虛擬複雜的網路現象?(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09.23首播

(2)貢布雷minutes:網路經驗是什麼心理經驗呢?兩者交會的火花與猶疑(之二)

  延續上集談到發生在網路世界中的霸凌以及心理治療。想像現實世界中的霸凌涉及一個在場的條件,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接觸;將霸凌平移到網路,在文字上好像被等同了,然而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互動與攻擊,網路霸凌看似僅為形式上的改變,但實際上會是一樣的嗎?

  在精神分析情境中,在線上隔著螢幕面對方框裡的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與現場真實互動下所產生的移情,其內涵存在著什麼區別?現場切換至線上彷彿一種斷裂,如何在斷裂中持續思考本質上的延續性。(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09.29

(3)安全感:身體的起源?危險的來源?創造性的可能?

  本次談到日常生活中很常提到的「安全感」,我們從外圍開始推想這個字詞,將安全感拆開來看,「安全」相對應著危險,好像當提到安全感時,是需要想方設法避免掉外在危險的情境,靠著一種「感覺」將之擋在外頭;乍聽之下,一個人有或者沒有安全感好像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擁有主動性能夠調整或掌握,但就存在於生活裡的現象來看,似乎不必然是這樣。究竟安全感是什麼? (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0.06

(4)貢布雷minutes:安全感:它走路有風做依靠?伸手抓得到它嗎?

  本次內容關於延續上次談論到的安全感議題。安全感是一個通用的詞彙,用來描繪一個對象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或反應,然而,這個眾所皆知的詞語,在不同事件情境下的使用,實際上有更多細緻的涵義在其中。安全感是抽象的概念,像愛與恨一樣,提到愛,往往希望從他人身上得到;恨則可以由自己掌控,如同安全感,這個能力如何從自己身上發展出來? (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0.13

(5)貢布雷minutes:安全感:它不變地存在?或分手來創造活著的新意?

  本次內容延續思考「安全感」,往往在事件情境出現,安全感一詞才浮現出來,而通常是出現「沒安全感」的情境,才開始讓我們想到「有或沒有」安全感是什麼。在社會上許多實際物質、體制下有著讓人們感覺到安全感的蹤跡,實質的外在結構象徵著安全感的來源,然而,如何感受到沒有生命的物品(保險、金錢)、關係(治療結構)、事件(工具人)過程中所帶來的安全感,進一步感受到其中的感覺呢;因安全感而滿足卻形同受困其中,使得無法激發出創造力,又是怎麼一回事?(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0.20

(6)貢布雷minutes:我們怕鬼是在害怕什麼?安全感的需求是被嚇出來的嗎?

  本次內容延續思考安全感議題,一個耳熟能詳、普遍使用的詞語,形同死掉的語言,『當詞語越文明,離原始越遙遠』,在臨床經驗中,提到安全感一詞,看似相當明確,然而表面上的理解卻帶不出更多心理層面的想法。以生活經驗出發並且細緻思考安全感時,進一步思考其中隱含的原始樣貌。延續上一次談到安全感的現實條件,連結著保障、金錢、穩固的關係;沒有安全感讓我們聯想到「鬼」,小孩子恐懼的象徵如:黑暗、警察、虎姑婆,這些東西會經由現實條件的改變,影響到心理機轉的運作?諺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之後安全感大到足以不怕鬼,進而讓鬼推磨?(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0.27

(7)貢布雷minutes:可命名與不可命名,鬼來自於童年的什麼?

  本次內容延續思考安全感議題以及鬼的延伸聯想,在不同文化脈絡,對內在心理的感覺與認知有著不同的影響,根植在小孩子心理的虎姑婆形象有著什麼作用,進而影響到長大之後?有著恐懼形象的鬼,是由人命名出來的,而Bion曾說:『不可命名的才是真正可怕』,人們在能夠掌握的範圍內所擁有的正是所謂的安全感嗎。擁有安全感一般讓人聯想到會是正向的、幸福感,然而在臨床上能看到某一種狀況是人長大了,卻屢次想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激烈的人際關係、貧窮的生活感受,以獲得他所習慣的情境,不安全、不和諧卻具有熟悉帶來的「安全」,這個安全明顯趨向負向的、不舒服,這是尋找安全感的一種外顯現象嗎?(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1.03

(8)貢布雷minutes:安全感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玩偶、壓舌棒、與運動員主場

  本次主題延續安全感一詞的思考,語詞在不同情境的聯想之下發展出豐厚意義,如同人內心是複雜的,單以熟知的詞彙或術語去描述一個人,難以完整地瞭解其中的內在運作。在深入拆解與想像「安全感」的過程中,一般認為安全感的發展須由穩定的家庭或關係所提供,以現在回想過去,因果推論之下忽略了人內在的心理現實如何在歷程中去感覺、在運作,過去劣勢的環境因素不必然造就未來負向的發展。介於物理現實與精神現實之間創造出來的位置,會不會正是安全感的所在?(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1.10

(9)貢布雷minutes:當心理碎片在網路經驗裡飛翔,連續感如何讓人好好走路?

  本次主題延續安全感一詞的思考,網路社交軟體與新媒體的興盛,每個人都有在網路世界中與他人連結的經驗。網路世界的互動可能因線路不通而斷裂,而人與人實體互動則有連續性。網路工作中,突然斷線就像一場災難,可能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擴大,心理上覺得某個人消失,那不是死亡、不是徹底消失,而這種焦慮、不安全感又該被放在什麼地方定位呢?(文字編輯:彭明雅)

 

2021.11.17

(10)貢布雷minutes:泡在同溫層的海洋有多爽,讓我們忘了恐懼?

  本次主題延續安全感一詞的思考,用過去的經驗不斷的延伸,何以文字的產出可以有很多的可能,然隨著時間的長久而被窄化,甚至變得負面。安全感/舒適圈/同溫層,之間有著什麼樣連結,也許能說是古代與現代之間的手足。而究竟是我們在找尋安全感,如我們在網路中重複瀏覽相似的東西,然後經由演算法不斷地跳出提醒,又或者安全感一直存在於某個地方,是很原始的,只是我們無法用科學的方式去證明它的存在。(文字編輯:蔡宛濃)

 

2021.11.24

(11)貢布雷minutes:不安全來自不熟悉?一種無以名之的驚恐該如何描繪?

  有沒有一種無以名之的氣味/語調/溫度,當出現在環境中恰巧能貼合你的感官而瞬間感到熟悉,在這片熟悉中,彷彿找回了早年經驗裡曾經感受到的安全感?藝術,不刻意追求貼近人所熟悉的經驗,運用圖像/肢體/聲音/色彩突破想像的框架,徜徉在藝術美學裡頭,偶爾亦能經驗到被打中的時刻,然而,在藝術世界裡我們不至於感到不安全。「安全感」跟「熟悉/不熟悉」似乎有著某種關聯,是什麼觸動了?或許正是環境與客體存在著我們想與之融合、重新拾回熟悉經驗的某些重要元素。(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2.01

(12)貢布雷minutes:語言開墾了可以立足的地方?也讓安全感有了依靠再出發

  本次內容試著延續安全感的話題,開頭想說安全感,卻口誤為「容忍」,聽誤為「農人」,以此作為立足點,思考母語談精神分析的可能性及其內涵。這是在地的議題,屬於台灣特有的語言變動,是如何引來母語像是外語的衝擊?若以使用「第二母語」來熟悉的精神分析,改以第一母語來談,將有什麼發現?許多人現在用的母語不是當時母親用的話語,失落的語言和母嬰關係有何關聯?語言、安全感,或者連結外在與內在的某點,何以劃出一個人的立足之地?而「失語」將替主體帶來什麼影響?「安全感」經過一番思考與討論,活潑的存在於我們的經驗中。(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1.12.08

(13)貢布雷minutes: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語言在說的是一種怎樣的不安全感?

  Podcast的上線,使我們心情有點複雜,也許這與「安全感」仍是有關係,我們從有關係去設想,沒有要去簡化或直線的思考。延續前一次談到的「第二母語」,在歷史中,也許曾經是被壓抑的,被恐嚇的,於是我們找尋一種熟悉感,是一種我們可以掌握的,變成自己的,才能承認自己是一個主體。如Winnicotte說的not me,不是我,才開始慢慢有「我」的出現,變成在堆疊自己,大家要去研究主體性,反而是要走到安全感,可能有mind在裡頭,也許空洞,以深層理論,我會覺得是很沒有安全感,也許不同脈絡描繪的方式。我想這種有沒有關聯是值得注意的。(文字編輯:蔡宛濃)

 

2021.12.15

(14)貢布雷minutes:說話這件事,幽默裡頭摻的是超我的嚴厲與溫情?

  上次談「語言」,這次從「說話」說起。精神分析似乎就是在說話,並聚焦在「詮釋」,但也不是開口就都在詮釋吧?也許詮釋以外的話語和沉默,不只是作為詮釋的背景。生活中想把話說清楚的情況,意味著說話有目的、有對象,失去這些彷彿不是說「人話」,然而在診療室中並沒有這樣的標準,而且更在意言外之意。有時幽默也是意有所指的不明講,讓人感到好笑,相較之下遇到說話直接的人又未必能一笑置之,說話、笑話、幽默的複雜,也像是精神分析一樣,需要拓撲學、動力學、經濟學等不同的面向來討論。(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1.12.22

(15)貢布雷minutes:早年活的痕跡藏在那些話語裡呢?無意識如何邀請語言來翻譯自己不知道的心聲?

  一個詞語有著其特定釋義,當我們使用或接收詞語,便能很快地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使得對話能夠開展,語意能被讀取。在這裡我們則是將詞語拆解,發現從不同生命經驗延伸出來的主觀感受在語言使用上會帶往不同的語境。我們進入語言的細節思考,而語言跟精神分析有著什麼關係?我們說話是為準確地傳達某事,或其實是藉由語言來創造一個新的經驗?本次亦談論到精神分析重要的臨床經驗-說溜嘴,在意識中捕捉到的痕跡正巧是無意識裡想傳達的內容,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關係該怎麼去描繪或翻譯?(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1.12.29

(16)貢布雷minutes:超我還有溫暖的一面?幽默起源於某種錯覺與汪洋感的交織中?

  談語言這樣的客體,幽默和說笑話本質上和語言有關,幽默與說笑話也讓人聯想到攻擊。幽默在親職功能中是種能力與態度的展現,可能透過語言呈現出一個態度,面對無以名之的恐懼需要製造錯覺的能力;幽默很難定義,是個音譯的詞彙,也蘊藏著不同文化下的解讀。幽默的態度在生活中或許時常聽到,分析幽默非常困難,因為在本質上不易界定,當治療師採幽默的態度在我們心裡的聯想有什麼不同,在裡面疏通了什麼?又承接了什麼?(文字編輯:彭明雅)

 

2022.01.05

(17)貢布雷minutes:語言中的去蕪存菁,命名是為了想理解,還是為了要疏遠?

  在語言中,仍有許多想像得空間,它是文明的,該怎麼說才能被理解,是否過多的詮釋,反而不被理解,而在「去蕪存菁」中,究竟想要「去掉」的是什麽?在成長經驗中,是否我們都在「去掉」一些不好的,留下最好的,然那些以為「忘掉」的,也許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被潛抑,亦或是在超我或是社會禁令底下的一種行為扭曲跟轉化。(文字編輯:蔡宛濃)

 

2022.01.12

(18)貢布雷minutes:天使如何面對廢墟?診療室中的幽默態度是什麼?

  延續之前的「說話」、「語言」的議題,本集試著談談什麼是幽默,以及它跟精神分析的關係?幽默的態度值得被正視嗎?有些個案生活悲慘,但卻能夠展現幽默的態度,那是什麼樣的轉變?幽默的態度中,有多少成分可以讓我們分析出來?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及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也許可以做為一個向度,擴展我們對「幽默態度」的想像。幽默的成分,像是具有某種發現與連結的能力;幽默的來源,會不會像是某種聽天由命的彈性,來自於天地無情的框架,引發人類跨出新的可能?(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2.01.19

(19)貢布雷minutes:走進母語裡尋找精神分析的下落,還是把精神分析新遷進母語裡?

  我們讀到的精神分析譯本,包含臨床案例與分析師回應、專業術語與它的解釋,皆屬於翻譯的產物,即是不同語言所濃縮精簡出來的句子或詞語;語言轉換過程中,可以說『翻譯本身是誤譯』,將需要更多額外說明來貼近這個詞語、貼近使用詞語的人。而精神分析跟語言的關係是什麼?不論對方以何種語言表達,分析師在聽的是一個內在心理運作結構,然而不同語言結構所傳達的內容足夠讓聽者理解其中的所思所想嗎?透過重新翻譯能夠看到不一樣的光景,就如同格林童話,從不同角度看,裡頭包覆著是我們所知的天真無邪,或是充滿愛慾糾葛的情慾故事?(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2.01.26

(20)貢布雷minutes:為孩子說個床邊故事:透過語言、聲調在無意識中傳遞的是什麼?

  談關於語言的事情。床邊故事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情感流動,這當中會有不一樣的聲音、語調在訊息裡頭,那是有個對象、有個親密關係去傳遞語言的過程。若「說話」是有對象且親密感的,那麼「看」呢?在看文字的時候是不是帶來一種私密性?「看」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沒有辦法分享。文字和語言,從看到聽,在心理結構上又會有什麼樣的運作?(文字編輯:彭明雅)

 

 

2022.02.02

(21)貢布雷minutes:如果幽默是對現實的抵抗,那是對治療的鬆綁或是阻抗呢?

  曾經我們提過「安全感」及「說話這件事」,本次我們仍會持續之前提過的「幽默」,「幽默」本身的功能是什麼呢?若是個態度,那與現有的精神分析或是心理治療中可以有什麼樣的位置?「幽默」與「中立」的態度,好像是個經濟論,又偏向「個案」,在那些困難的個案中,「幽默」是否是種阻抗?(文字編輯:蔡宛濃)

 

2022.02.09

(22)貢布雷minutes:心碎般的苦痛,需要多少幽默來舖設錯覺,讓活路可以走下去?

  延續「幽默」的話題,Bion提到可以從夢工作發現個案的改變,我們也能從某些個案的改變聽出幽默的浮現。電影「是家人就不要住在一起」呈現文化的差異、兩代的衝擊,但那趣味是事件本身還是導演的安排?這像是在思考何以個案並非刻意,但卻能讓治療師從中感受到幽默。太苦的事讓人難以思考,某種角度來說,幽默可能是能夠思考的方式,甚至是走出活路的開始嗎? (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2.02.16

(23)貢布雷minutes:在診療室中,除了中立與節制態度,還有幽默可以依靠?

  這樣的一個設定——在不涉及臨床經驗或他人談過的內容前提之下來談論一個主題/詞語/議題並從中聯想——這件事其實是困難的,過程中想著、談著、連結著,透過語言的思路將帶領我們走到哪裡?本次的主題關於「幽默」,診療室內的幽默不同於一般知性或意識的展現,表現在具體敘述或行為,更像是一種「態度」的呈現。而精神分析其最本質的核心也包含節制、中立態度,站得遠或許看得更清楚,然而這樣的設置在治療師與個案之間拉開一段距離,不經思考著:當我們沒有辦法貼得很近,因為必須站得遠時,我們又如何知道個案想要的是什麼?(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2.02.23

(24)貢布雷minutes:如果不依循歷史真實,創傷場景去哪裡找?infantile裡頭又藏著什麼?

  延續上次講到幽默的情境跟臨床的關係,臨床經驗本來就是談精神分析的目的。超我跟親職的能力,描述早年時候需要有個人(也許是母親)製造錯覺的能力,讓小孩不被可怕的東西淹沒。治療中同時要看此時此刻、原初的經驗以及治療室外面的人際之間,治療室中所提及是粽合起來的,區辨後接下來才是挑戰,個案因為理解就會變好嗎?這也是其他人對分析治療經常提出的疑問。分析之後,分子被打破會再結合,那有沒有可能分析之後就更破碎呢?而治療室中建構早期的infantile,那此時此刻的複雜情感又是什麼?(文字編輯:彭明雅)

 

2022.03.02

(25)談性、說愛,誰比誰困難?渴望愛、卻也恐懼愛?

  我們嘗試著論述一個困難的議題,「性」,然而容易嗎?何以提到「性」會想到「愛」,究竟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在台灣文化中,又該從何談起,「愛」似乎會變得沈重,是positive,是「完美」也是「犯罪」,以理論來談,可能有許多個相關性,若想再往前推一步,似乎很辛苦,而談「性」,若是一開始的樣貌也許簡單,然似乎也有著層層關卡的挑戰。(文字編輯:蔡宛濃)

 

2022.03.09

(26)發現愛、辨認愛、說出愛、證明愛...要怎樣才能確定我愛你?

  延續上次談的「性與愛」的議題。少男少女第一次說愛你之前,何以辨識出那是愛?或者小學牆上的塗鴉,愛情傘下的座號,「喜歡」的情感被觀察到後記錄下來?說愛你是愛,噓寒問暖也是愛,文化差異也許是「愛」表達方式有所差異的原因,但也許那並非都是一樣的「愛」?愛的定義,是需要多少巴黎的新橋上的鎖,或手上的鑽石,證明它的堅定或脆弱?(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2.03.16

(27)在照顧、遊戲與挫折的交融情境中,愛如何跨越界線留下痕跡?

  上一回談到如何辨認出愛,這一次我們延續討論關於愛的樣貌。在愛萌芽之際,究竟我們是接收到什麼訊號,讓彼此定義出愛的內涵?想到小學生時期,兩張課桌椅中間畫出「有形直線」,跨越被劃分的領域,彷彿在「無形界線」裡洩露了蛛絲馬跡;愛如果以母親的乳房來比喻,豢養、餵飽、照料的展現,可以感知到愛的軌跡;而那些重複性的現象,藉由在愛中不斷挫折對方享受被無盡餵養,在這樣的形式裡是否也保有愛的蹤跡?(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2.03.23

(28)潛在相連、尷尬、好奇、捉弄、暗戀,潛伏期愛還待萌芽或愛已太多樣?

  上次提到有形與無形的界線,這一次我們延續討論到愛的經驗中洩漏的蛛絲馬跡。潛伏期的好奇心轉向知識的追求,​​Libido被轉向,那麼性是真的完全沉及下去嗎?以愛之名的違反界線者,對於愛有著私密的定義,甚或不敢表達可能成為暗戀;然而無論青春期或進入潛伏期,對愛有著幻想與渴望,暗戀很美好但也碰觸不到現實。「不知不覺」、「暗戀」都是愛的經驗,探索這些能否有機會找出跟一般對於愛的定義中較為不同的論述。(文字編輯:彭明雅)

 

2022.03.30

(29)從錯覺到現實,母親的愛為孩子撐起什麼樣的世界?

  愛是什麼?是對孩子來說,母親的存在就是是愛的開始,還是母親具有某種能耐,提供某種錯覺,建構出非現實的狀態或條件,讓孩子不那麼直接的面對現實?在精神分析情境下,如何與個案一起面對現實,亦是困難的課題。另一個層面來想像,愛的反面會是什麼?是匱乏感,或是空洞感?並且洞裡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填滿許多無法被消化的元素。也許「不被愛」的感覺其份量與質地是如同愛一樣紮實?每個人有自己經驗愛、給予愛的方式和內涵,當我們溝通時,有多少部分是在談同一個成分?(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2.04.06

(30)從「在一起」到「災情」?愛,要怎麼詮釋才不會變勒索?

  『在一起』誤聽成『災情』,愛有時候可能真的就像災情一樣。情緒勒索一詞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順著這詞延續討論到界線劃出的距離,是什麼讓我們難以保留這份空間避免自己被越界?以愛之名的行為在個人主觀世界裡的詮釋為——愛,而這份愛太匱乏或太氾濫之時,另一種角度的詮釋或許成為了——勒索。在接收和理解之下,產生了個人的詮釋。在診療室裡的詮釋是一種特殊的行動,是一種不介入兩人關係的介入,可以是無聲的、可以是語言的,那恰到好處的詮釋落在不同的心靈上或許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接收。難以解釋清楚的,也讓我們持續保持困惑。(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2.04.13

(31)愛,有顯愛和隱愛之分?語言能否充分詮釋完整的愛?

  延續這幾次愛跟性的議題,從困惑的角度來談。因為愛是苦苦求來、等來的,所以它值得,那求到以後會怎麼樣,愛經過風霜才會認為是愛嗎?性跟愛的區分,性比較具體跟身體有關,愛比較是精神層次;顯然性的發生或進行是比較明確,可是愛呢?由誰來詮釋的愛,他開始進入精神層次之後,很難被定義,哲學史上愛一直是個難題。醫療上談倫理「知情同意」,在愛的進行裡面我們可以仔細地做知情同意嗎?如果沒辦法,顯然在愛這件事情裡面有個角度是界線的跨越,這是個刺激也是危險的地方,也是充滿詮釋的空間。(文字編輯:彭明雅)

 

2022.04.20

(32)語言侷限了性與愛的想像?原始、破碎的早期經驗,隱藏於嬰兒式的性當中?

  延續愛與性的區分,性的本質在語言上就有待探討,如同「做愛」這詞彙指的是性行為;「性」卻也用在「性質」、「個性」,若指的是sexuality,是在談由生理、心理出發,走向心身滿足的抽象、複雜概念,翻譯為「性」還有許多意涵可以補充,我們有可能與嬰兒式的sexuality建構多大的連結?(文字編輯:張博健)

 

2022.04.27

(33)幽默,就能更接近愛?性的原始欲望,註定要被文明社會排斥及遠離?

  Humor幽默、Humility謙遜、Humanity人性,皆源自一樣的字根Humus,擁有相同基底結構的詞語,一個人如何體現出三者的關聯性呢?本次回到『幽默』主題連結到愛與性的聯想,從生活經驗來看,幽默態度通常讓人有正向感受或反饋,在不同情境下也能觀察到幽默促成了某種牽繫。

  話題延續到『性』,性是原始慾望,存在於每個生物體,流動於舉手投足間,亦可能在身邊周遭人事物裡發掘。然而,同時也需要思考的是我們該如何談一個台灣文明社會普遍迴避的議題,並且脈絡性地探索性的延伸?(文字編輯:白芮瑜)

 

2022.05.04

(34)當愛來臨,跨出的那一步就是性的越界?當代社會中,性的越界是指什麼?

  關於阻抗,我們會說不接受性的解釋可能是一種阻抗,但並非要談整個社會對性的恐懼,而是某個特殊對性的言論被禁止。關於性的界線,青少年會想知道什麼是愛,開始跨過那條線喜歡上另一個人,而性騷擾的那條界線又是什麼?在治療室能否直接與個案談性呢?法律上所述的性騷擾有操作型定義,而在治療中精神分析則是從性的架構出發去思考人的心理運作,發掘人所面臨真實的難題。(文字編輯:彭明雅)

 

 

[貢布雷minutes]第一季,於2022.05.04日後結束,後續準備中。

很高興有各位的期待.....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