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9.17)戲劇、佛經與精神分析(以文會友[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朋友): 貝克特《克拉普的最後碟帶》《不是我》、《心經》與臨床案例討論(Bion)

2023-05-22

 

(社內活動,不對外開放。研討會後,內容結集出版成書。)

【薩所羅蘭】精神分析的人間條件15  (以線上視訊方式)

戲劇、佛經與精神分析

 

以文會友[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朋友

標題:不生不滅:破碎的孤獨,比昂(Bion)苦苦尋找著心經的心聲?

時間:2023.09.17周日 08:45-17:20

1.貝克特《克拉普的最後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不是我》(Not I)

2.《心經》

3.臨床案例討論(Bion)

 

以文會友[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朋友:邱錦榮(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丁耕原、葉安華、吳立妍、廖偉翔、李玉婷、尤韻涵、邱高惠美、彭惠怡、詹婉鈺。

 

前言:

將貝克特這兩部戲劇和心經,及比昂的臨床討論會的會後記錄,放一起來談,最終的目的是借由三種乍看不同的領域,拼在一起交流是否會有什麼有意義的想法會跑出來?那對寫者個人是項成就,然後再經由一天的集體討論和交流,也許再有新的觀點浮現。我們是以更著重這些交流,所引發的新意做為目標,而不全然是為了回憶,但是我們也會把我們的文字,整合成一本書做為未來的回憶。

 

這些回憶在未來會是什麼感受,是無法預測的,只是就覺得留下這時刻大家的想法,不論大家使用精神分析的理念,來看和談自己的工作經驗是有多久了,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這更是期待對於未來新的人可以有所啟發。

 

另我們也相信,在讀過心經的現代版的解讀後,各位會發現心經裡的理念,其實就算不覺得自己有仔細看過佛經,都可能會經驗到原來那些概念在台灣是根如此的深,而早就影響著我們自己,是如何吸引精神分析這些外來的語彙?也可以有機會發現,原來目前的精神分析取向之外的,其它治療模式的概念裡,也隱含著不少來自早以內化這塊土地的一些說詞了,歡迎大家一起來經驗這種驚訝感。

 

而在談論我們的書寫做為記憶的想法時,有趣的是,這次工作坊裡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後錄音帶》有著異曲同工呢,雖然這部戲談的可能是記憶、回憶和孤獨,以及它們之間的某些難題,加上比昂的臨床案例裡,閱讀著那些也是錄音再經整理的文字記錄,以及在這些文案裡可以看見,比昂是如何直覺地回應報告者的疑問和想法。


 

(上午場)貝克特《克拉普的最後錄音帶》(主持:蔡榮裕)

0.邱錦榮(台大外文系榮譽教授)引言

1.不生不滅:在那聲音中,卻無法辨認出那就是他自己(王明智) (與談人:丁耕原)

2.不垢不淨:文字和錄音只能幫助回憶,卻不是記憶本身(郭淑惠) (與談人:葉安華)

3.不增不減:時間、記憶、回憶,以及深層孤獨裡的幽默(陳建佑) (與談人:吳立妍)

4.無受想行識:年華老去,依然用心自己,希望體面過每一天(王盈彬) (與談人:廖偉翔)

 

(下午場)貝克特《不是我》(主持:王盈彬)

0.邱錦榮(台大外文系榮譽教授)引言

5.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嘴巴屬於老早就擦擦屁股走人的父親(黃守宏) (與談人:李玉婷)

6.無苦集滅道:不是我,嘴巴屬於嬰孩時唯一的那次哭泣(劉玉文) (與談人:邱高惠美)

7.無智亦無得:不是我,嘴巴屬於生命中所有日子的啞口無言(劉又銘) (與談人:彭惠怡)

8.究竟涅槃:不是我,嘴巴屬於臉埋在野草中除了雲雀什麼都沒有(蔡榮裕) (與談人:尤韻涵)